近期新能源汽車市場行情不好,“請政府出手救市”的呼聲立即高漲起來,好像政府媽媽手里掌握了這個市場的所有密碼,只要她老人家出手,大家就都安全了。在我們看來,這是典型的“幼兒斷奶期綜合癥”。
眾所周知,過去十年,為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中國政府投入了規模巨大的財政資金,并輔以同時涵蓋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全方位刺激政策,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年度銷量從2013年的1.76萬輛,快速增長至2018年的125.6萬輛,5年(2014-2018)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134.8%。這種爆發式增長,吸引了大量資本、人才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入場,根據工信部部長苗圩的統計,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累計超過2萬億元。(詳見1月13日第一電動網文章:苗圩: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累計超2萬億)
中國新能源汽車大干快上、狂飆突進的五年,使得很多業者習慣于認為,政府這只“溫暖的手”會像以往一樣無處不在,餓了就要奶喝,冷了就要被子蓋,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一個市場的可持續成長,應該建立在可持續的供需結構上。
首先看需求。哪些消費者需要買新能源汽車?他們需要怎樣的新能源汽車?他們購買決策的動因是什么?他們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具體場景是什么?對于消費者畫像和行為的細致研究,目前還付之闕如。粗顆粒度的答案,大致如此:在限行限購城市,消費者買不到燃油車,所以不得不買電動車;在四、五級城市,因為活動半徑小、自家充電電費比油費便宜,部分消費者傾向于購買電動車;網約車公司(司機)在綜合考慮牌照價格、限行成本、油電差價之后,目前正逐漸轉向電動車,北汽EU5在今年上半年成為爆款,網約車司機貢獻很大。
這些需求能否持續增長?比如,限行限購城市消費者,能否購買更多的電動汽車?這首先取決于限行限購城市名單是否會進一步擴大、已限行限購城市是否能進一步強化限行限購政策——這當然也是部分業者目前呼吁的一條內容,不過這個呼吁與當前的經濟形勢并不合拍,燃油車市場正在經歷十年未有的重大調整,政府首先要考慮的似乎是“要不要放開限購”,廣州和深圳最近出臺的政策已經體現了這一點。
四五級城市消費者,能否購買更多的電動汽車?這一市場是今年車市寒冬的重災區,居民收入或預期收入下滑,抑制了他們的購車意愿,以至于今年的“汽車下鄉”政策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與此同時,因為退補的緣故,電動車在這一市場的主流產品在不斷漲價,6萬以下的產品已難覓蹤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大規模購買電動車嗎?
網約車公司和司機,能否購買更多的電動汽車?有可能。以北汽EU5、比亞迪E5、吉利帝豪450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動車產品,在這一獨特市場表現出了相當的競爭力,扣除限行限購政策因素,它們在和同級別燃油車的競爭中,由于可靠性和經濟性的平衡,正在逐漸贏得用戶的心。但是短期而言,這一市場規模有限,部分城市(如廣州)已經由于電動汽車超量投放而導致網約車公司和司機收入嚴重下降,其它城市市場的開發尚需時間。
綜上而言,新能源汽車已經存在的三個市場,短期而言,需求的增長都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
再看供給。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數量很大,2019年內可以釋放的產能,估計在200萬臺左右,相比于工信部4月所做的全年產量將達到150萬臺的預測,產能釋放相對合理。供給端的挑戰不在產能方面,而在成本和創新能力上。
首當其沖的挑戰,是成本。6.25退補大坎之后,國補平均降幅50%,地補取消。以上半年暢銷的北汽EU5為例,2018年度補貼額為7.5萬元,6.25之后補貼將為2.5萬元,降幅高達5萬元。6.25之后,怎么定價,已成為橫亙在包括北汽在內的所有新能源主機廠面前的難題。漲價嗎?需求增長本來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漲價,這么大的成本降幅,讓汽車公司在半年內完全扛下來,挑戰之大可想而知。
更深層次的挑戰,是創新能力的不足。盡管投資巨大,但延續百年的傳統汽車四大工藝的生產方式,并未得到根本變革,相較于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效率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迄今為止,中國公司尚沒有把大規模生產制造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率先變革生產方式的優勢。
與此同時,ICT技術正在與汽車高速融合,在車聯網+無人駕駛這個決定汽車發展未來的主戰場上,汽車電子的一級供應商(Tier1)仍被大陸、博世等德國公司壟斷,而無人駕駛技術方面,美國廠商遙遙領先。中國公司雖然在發力追趕,但迄今為止,既沒有出現可以抗衡大陸博世的汽車電子公司,也沒有出現可以抗衡Waymo和Cruise的無人駕駛公司。
可以這么說,過去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年,在政策的推動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供應側和需求側都已具有相當的規模,但市場內生的動能不足,推動市場可持續成長的馬達還在培育之中。
但無論如何,一個年度整車產銷規模超120萬臺、年產值超3000億、累計投資超2萬億的市場——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它成為一個市場的話,政府的手不僅不能再托,也托不住了。斷奶的時候到了,“請政府出手救市”這樣的聲音,不應再成為市場的主流聲音。
4月23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聞庫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下一步要堅持創新驅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步伐,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這番話的意思非常清楚:政策之手逐漸退出,企業家和科學家要走上前臺。決定市場持續成長的新動能,主要來自于產品和技術的快速升級,以及成本的持續下降。
從業者現在急需回答的問題,不是2019年度市場能否達到150萬臺,而是補貼退出以后,消費者為什么要買電動車而不買燃油車,為什么要買自主品牌電動車,而不是外資或者合資電動車?
成本上和燃油車對價,性能上大幅超越——這個目標,將是未來五年,中國企業家和科學家努力奮斗的目標。而關于推動市場持續成長的新動能是否已經在孕育之中,將在何時能夠顯示出影響力,本觀察將在未來幾期陸續探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龐義成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92266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