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暴雷啦!”“被約談啦!”……
因為再次發動價格戰,比亞迪再次成為關注焦點。關于比亞迪暴雷和被主管部門約談的消息,前天開始在網上擴散。我的同事,幫我還原了一下消息的真假。
事實很清楚:比亞迪沒有暴雷,也沒有因此被約談。
但是,暴雷的濟南乾城汽車貿易公司,以及年初供應鏈企業對比亞迪“降本通知”的強烈反彈,清楚地反應了另一個事實:持續不斷的價格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正在傷害比亞迪的商業生態。邏輯上說,時至今日,不到萬不得已,它不會主動挑起價格戰。
這就牽出一個更重要的話題:汽車市場的價格大戰,為啥連綿不絕,愈演愈烈?
01# 2023-2025,油電大決戰
先回顧一下過去兩年半,2023年1月到今年5月,汽車價格戰關鍵事件時間軸。
23年1月,特斯拉扔出震撼彈,Model 3和Model Y全系降價,點燃了價格戰的烽火;23年2月,比亞迪冠軍版全系低價上市應戰;3月,借助湖北省財政補貼,東風雪鐵龍C6狂降9萬,引發30多個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品牌全面混戰;8月,上汽大眾全系降價跟進;11月,比亞迪唐、宋再次降價;24年1月,特斯拉再次降價……
烽火連天,連綿至今??峙庐敵跽l都沒想到,局面會演變成今天這般模樣。這條時間軸清晰的顯示,兩年半時間里,特斯拉和比亞迪是價格戰層層演進的主要推手。
為啥是特斯拉和比亞迪?
很簡單,因為它們兩家率先完成了三電技術的全面切換、供應鏈的整合優化、以及中國市場用戶心智的培育,實現了電動汽車的三個領先:技術領先、成本領先、用戶認知領先,從而取得了市場的定價主導權。
不同之處在于,特斯拉主攻20-30萬市場,比亞迪主攻10-20萬市場。兩家跟提前商量好了似的,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神奇之處:仿佛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高處,暗暗指引著馬斯克和王傳福兩位企業家。
對于特斯拉和比亞迪來說,發動價格戰的第一驅動力,是把電動汽車的價格降下來,帶給更多的消費者,擴張自己的份額,從而客觀上把燃油車趕出市場。
這是一場以技術變革為核心驅動力的市場革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油電大決戰”。
戰果是顯著的,過去兩年半,電動汽車滲透率飛速提升,比亞迪的銷售規模也突飛猛進。
電動汽車月度滲透率,從2023年1月的25%,到2024年7月超過50%。
18個月,電動汽車滲透率增長1倍,成為市場主導,“油電大決戰”的戰略目標基本達成。
比亞迪更是戰果巨大,月零售量從2023年1月的13萬臺,到2024年10月的42萬臺,21個月增長超過2倍。國內零售量,從2022年度的180萬輛,到2024年度的370萬輛,增長超1倍,成為真正的巨無霸。
02#“市場先生”出了大問題
這不是很好嗎?兩家公司分別在兩個核心市場“控盤”,市場先生的天才設計,完美。為啥現在感覺兩位老大對局面有點失控,“價格戰”剎不住了呢?
比亞迪的銷量曲線,非常說明問題。經過連續21個月的高速增長,到2024年10月觸達銷量高點(42萬臺)之后,進入一個明顯的下降通道。今年4月的環比下滑,格外刺眼。
特斯拉也一直在4萬到8萬的通道里徘徊,未能再進一步。從去年4月起,開始遭遇小米的強力挑戰。
備注:特斯拉的銷量曲線之所以像鋸齒一樣,是因為每隔1個月,要調劑一部分產能用于出口
連續價格戰之后,兩位老大都碰到了天花板。
那位神奇的、在高處暗暗揮動指揮棒的“市場先生”,出了大問題:
一個是有效需求不足,一個是產能過剩。
過去兩年多,受經濟下行沖擊體感最強烈的,是80后、90后和00后這三個年齡段。為什么?00后大學剛畢業工作不好找,而80、90后則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要賺錢養家。生活過得不容易,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進而會影響情緒、身體甚至家庭的穩定。
誰又是購買電動汽車的主力群體呢?就是他們。從年齡和實際需求來說,他們的人生處在上升階段,正是需要汽車來滿足出行剛需的階段,但各位想想,在收入或者收入預期不穩定的情況下,他們還敢像過去那樣花錢嗎,在添置汽車這種大宗消費品的時候,會不會反復掂量?
需求仍然存在,但支付能力被抑制了,這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說到產能,大家先看這張圖:
這10家公司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就已經突破1600萬輛。你以為這是全部了是吧,再看下一張圖。
這10家公司,再來400萬輛,加起來就過2000萬輛了。這還沒算奔馳、寶馬和奧迪的產能,也還沒算已經停產的威馬、天際、高合、哪吒工廠的產能。
市場真實容量是多少呢?2024年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國內銷售1100萬輛,出口128萬輛,合計約1200萬輛。也就是說,2024年底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利用率大約是60%。
60%,聽起來還好啊。考慮到新能源滲透率還在高速增長,沒準到今年底產能就都跑起來了呢?
你可別忘了,還有一塊非常巨大的產能:燃油車。有多大?大約3000萬輛。注意,我這里說的都是乘用車數據。
咱們記大數:2024年底,中國的乘用車產能,燃油車3000萬輛,新能源車2000萬輛,合計5000萬輛。
2024年度,燃油乘用車國內銷量1150萬輛,出口約450萬輛,合計1600萬輛。加上剛才算過的新能源乘用車,總計國內銷量是2250萬輛,出口580萬輛,合計約2800萬輛。
2024年度,中國乘用車的真實產能利用率,大約是2800萬/5000萬=56%。其中新能源車大約是60%,而燃油車大約是50%。
考慮到燃油車市場正在快速坍塌,50%這個數字就非??膳?,也許到今年底就變成了40%,明年底就變成30%。
也就是說,我們正處于過剩的燃油車產能像雪山一樣崩坍的時代。這場雪崩的規模和速度,在世界汽車史上絕無僅有。
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資產的大規模減值。既包括生產資料,也包括消費品。知識、設備、渠道、車輛(新車和二手車),無一幸免。
這就是過去兩年半里,汽車價格戰連綿不斷、越演越烈的底層邏輯。
03# 價格戰何時是盡頭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核心問題:怎么辦?價格戰何時是盡頭?
從全局上看,只能等。只能等待過剩產能出清,等待技術變革驅動的市場變革完成,等待市場先生恢復正常,等待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過去。全行業要因此付出代價。
從微觀角度看,沒有人愿意坐以待斃。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都如此。這就是卷的底層邏輯。
這個特殊的時期需要多長,取決于三個因素。
第一,80、90、00后,他們的有效需求什么時候能重新被大規模激活。換句話說,他們的家庭核心資產,什么時候不再繼續貶值。他們的就業和創業環境,什么時候能夠重新熱烈起來。金融機構給出的樂觀預期是:2027-2028年。
第二,過剩產能什么時候能夠出清。出海、兼并重組、破產,都是解決之道,只是成本不同。最可怕的,其實不是破產,而是僵而不死,靠輸血續命的企業。他們會造成全市場持續失血,延緩出清時間。
按正常市場出清速度預估,一年15-20%,大概3-4年,2027-2028年。
第三,技術變革什么時候能出現飛躍。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因為它更安靜、更舒適、更迅捷、更省錢。但并沒有解放我們的手和腳,沒有解放我們的大腦,也沒有解放我們的時間。
在我看來,在駕駛過程中解放手腳,解放大腦,解放時間,這是最關鍵的技術飛躍??氨热祟愰_始直立行走的時刻。從這個角度說,今天的智艙和智駕,還只是序幕,但正在加速逼近拐點。
這個技術飛躍的過程,會有三大主題:第一時間解放、第二空間重構、第三能源優化。因此,絕不會只有AI變革這一支旋律。樂觀估計,完成這個過程,至少還要10年。
但第一個里程碑即將到來:L3。人類將有機會初步體驗解放手腳、解放大腦和解放時間的感覺。從那一刻起,汽車將從出行工具轉變為“第三生活艙”,從 “速度的載體”,向 “時間的容器”過渡,可以承載人類對效率、自由與多元生活的更多追求。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這既是一場即將到來的生活方式變革,也是一次重新定義 “時間價值” 的機遇。
保守估計,2027年底,中國乘用車頭部陣營能夠實現城區L3大規模商用。
最后做一個總結:激活需求、出清過剩產能、實現技術飛躍的第一步,三大課題的交卷時刻,似乎都指向2027到2028年。
但這三個預估是否都過于樂觀,它們會怎樣彼此影響?天知道。
但我還是要樂觀地說,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技術飛躍是主要矛盾,是牛鼻子。而在這場變革里,中國已經有相當大的概率,走在全球前列。
假如2027或者2028年,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刻,狼煙散盡、四海升平。
回首往事,我們會覺得,今天付出的一切代價,都是值得的嗎?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龐義成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26886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