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TO問界M5 EV發布前夕,華為和金康賽力斯同時發布了一份成績單:
剛過去的8月,問界系列交付量達到10,045輛,單月交付量首次破萬,也創造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單月交付破萬的最快紀錄。
“問界現象”,值得業界思考。
作為一匹新能源“黑馬”,問界M5僅用87天就累計交付量破萬,刷新了新品牌單款車型最快破萬的交付紀錄(準確數字是1.12萬輛),新車僅用了87天。
要知道,汽車業界主打增程式的造車新勢力理想,其理想ONE最早于2019年4月上市,但交付量累計達到一萬輛的里程碑,卻用了20個月,將近2年的時間。
華為趁熱打鐵,兩個月密集發布了中大型SUV問界M7和純電動SUV問界M5 EV。問界M5 EV的推出是個“拐點”,扛過疫情、缺芯和供應鏈的壓力,華為和賽力斯的合作也在市場終端走完互相磨合的關鍵“爬坡期”。
華為對問界M5 EV寄予厚望。
一方面,作為純電路線的第一款新車,它是問界家族下半年征戰新能源市場、和蔚小理乃至特斯拉搶食純電市場份額的第一張“王牌”;另一方面,在華為利潤縮水、任正非高喊“寒冬論”的當下,問界M5 EV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01
這一次,對標特斯拉
每次發布會,華為常務董事兼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總喜歡用“余式風格”高調對標BBA,拳打寶馬,腳踢奧迪,用詞毫不吝嗇。狼性總裁敢講敢說,信手拈來的“金句”也給新車們增加了不少熱度。
待問界M5 EV登場,有意思的是,“余式幽默”的調侃對象卻成了純電動領域熱度最高的特斯拉,且華為咄咄逼人的競爭利劍,也毫不避諱地指向特斯拉旗下最為暢銷的SUV車型Model Y。
這一次,余承東在介紹新車的重要參數時,無論是平順性、平穩度、舒適度,還是續航里程、百公里加速等指標,問界M5 EV都直接把矛頭對準特斯拉Model Y——
特別是在介紹自家自研的HUAWEI DATS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時,余承東表示,這項技術目前全世界也就特斯拉和華為能掌握,但問界M5 EV的駕乘體驗要“遙遙領先”。僅僅是減速帶路面的108項指標里,新車有94項優于特斯拉Model Y,而瀝青路面的32項指標,則有25項優于競爭對手。
對于華為來說,一定是希望問界M5 EV能延續增程式車型的市場熱度,只是在純電動的競爭賽道,“內卷”程度也是新能源領域最為激烈的。前有大洋彼岸的特斯拉,后有蔚小理,以及大眾、豐田等傳統燃油時代的制造巨鱷,想要復制問界M5的劇本,成為純電賽道的新“黑馬”,難度并不小。
那么,新車主要有哪些亮點?
一是,首次搭載華為自研的HUAWEI DATS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Dynamic Adaptive Torque System),不僅升級了車輛的駕乘舒適性及操控,還可以進一步提升續航里程。
HUAWEI DATS快速響應,扭矩控制鏈路縮短,響應時延降低至4ms;坑洼路面,輪速波動(顛簸感)穩定時間降低46%,座椅前向加速度(沖擊感)下降31%,減少車輛晃動;通過彎道,DATS系統動態感知入彎及出彎的路面,進行扭矩的自適應調節,提升側向力從而降低甩尾風險。
二是,鴻蒙座艙再次升級。
問界M5的市場表現之所以超出預期,HarmonyOS系統功不可沒,華為主打的鴻蒙智能座艙與生態概念,就像一把沒有鋒利劍刃的武器,擁有交互體驗的絕對實力和極大的殺傷力,也具備超越對手的技術和產品修為。
此次發布會還公布了HarmonyOS 3的升級計劃,首批升級設備包括華為P50系列,華為P50 Pocket,華為Mate Xs 2等手機以及智慧屏,平板,手表等智慧終端產品。問界M5 EV的鴻蒙座艙也隨之升級至HarmonyOS 3.0,座艙智能化更進一步。
在大家都關注的動力方面,問界M5 EV提供兩驅和四驅車型可選。其中,兩驅版本搭載最大功率為200kw的驅動電機,四驅版本前后電機最大功率分別為165kw和200kw,百公里加速時間為4.5秒。
此外,問界M5 EV新車搭載了寧德時代提供的磷酸鐵鋰電池,四驅車型CLTC續航里程為552km,后驅則為620km。說到續航里程,余承東也不忘把特斯拉拉出來對比一番,強調了問界M5 EV后驅版的數據優于特斯拉Model Y 2022款后輪驅動版(545km)。
02
Mate50,重新回歸
“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
華為掌門人任正非前段時間的一席話,想必很多讀者已經知道了。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人力物力集中到主航道上,任正非不僅給未來十年的艱難處境打了預防針,還給華為的主要綱領進行了定位和定調,就連智能汽車業務,不能鋪開一個完整戰線,減少預算將成常態。
此前余承東就曾透露,華為目前在汽車業務上一年要花掉十幾億美元,汽車業務也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但是,這絲毫不影響華為對汽車業務寄予的厚望,特別是作為終端業務新增量的華為智選,從長遠看,這是“彌補利潤損失”的重要武器,從單價和利潤維度看,汽車新零售的價值是非常高的。
在任正非看來,華為的棉襖是現金流,熬過寒冬,活下來,是艱難時期的唯一出路。無論是對于問界家族的產品矩陣,還是華為汽車新零售的利潤考量,問界M5 EV都是華為這一輪“寒冬期”的新棉襖,是未來利潤增量的重要依靠。
當然,作為華為昔日重要“棉襖”的智能手機業務,也在昨日迎來了新的拳頭產品。
趕在iPhone 14發布前幾天,華為正式發布Mate50系列手機,包括Mate50、Mate50 Pro等。時隔兩年之久,華為Mate系列的智能手機又回來了,這對沉寂已久的華為終端業務而言,無疑是征戰未來市場的又一“撒手锏”——
華為一共有三條核心業務線,分別是運營商業務、終端業務和企業業務,而終端業務(昔日的消費者業務),算是最接近我們生活與消費的主要業務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消費電子業務以及汽車行業普遍關注的新車零售(華為智選)都屬于這一塊。
從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華為終端業務收入為1013億元,占比33.6%,同比下滑了25%,最直接的后果,是拖累公司整體銷售收入下滑5.9%。由此可見,智能手機業務遭遇業績天花板,對于華為終端業務、乃至整個公司的利潤負面影響,Mate50系列的上市對產品端無疑是“久旱逢甘霖”。
硬件方面,新推出的Mate50系列均搭載高通驍龍8+ Gen 1處理器,遺憾的是,依然與5G基帶無緣,前期產品只能使用4G網絡。
但是,新的手機系列也有不少抓人眼球的新賣點,如首發使用了“昆侖玻璃”,含有高強度納米晶體,再搭配復合離子強化注入技術,在玻璃表面形成微米級堅硬保護層,得到高強度晶體與玻璃融合的透明光學材料,抗跌落能力提升至10倍。
再如,搭載了全新的“應急模式”,在1%低電量下,手機依舊可以在特殊狀態下進入應急模式,繼續待機3小時,或支持通話12分鐘,或是亮碼10次、掃碼4次,且這些功能都不會損傷電池壽命。
前有“蓄勢已久”的Mate50系列,后有純電版的問界M5 EV,華為在“過冬”的艱難時期,又多了幾件“抗寒”的厚實棉襖。
記得一個月前,筆者曾走訪了華為位于南京東路的旗艦店,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目前店里的汽車銷售只有十幾人,都屬于華為自己的員工,問界M7已經開賣,等待問界M5 EV正式上市,門店滿員狀態應該在20人左右。
那時候,旗艦店正在高薪招募新人,而每一位在職的汽車銷售,都打算在下半年“大干一場”。而伴隨著Mate50系列和問界M5 EV的正式上市,“大干一場”的時候也終于到了。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8435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