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于波
整理:卡布奇諾
近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第13屆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在7日下午的主題論壇上,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網聯事業部首席專家于波發表了《中國智能汽車軟件生態構建與發展》的演講。
《NE時代》整理了于波的精彩分享,略有刪改,以饗讀者,以下為演講內容。
以下為演講內容:
智能汽車的軟件開發是一個復雜工程,周期長,難度大,我認為全棧自研可行性不太強,構建智能汽車的協同生態至關重要。
和手機一樣,智能汽車現在也成了移動工成為新技術的變革重要載體。所以,在生態這塊,我認為手機生態目前是所有智能設備生態里最好的,從手機生態的發展可以思考,智能汽車生態該如何構建。
汽車生態和手機很類似,都是從機械功能向智能功能轉變,軟件和芯片作用非常凸顯,呈現協同發展的趨勢。但是也有一些差異,一方面,是智能汽車系統性非常復雜,另一方面,系統安全性和功能、可靠性也是遠遠超過手機的要求。
同時,智能汽車對新技術的應用和前瞻技術的應用也比手機多,所以它更體現融合,所以功能定義汽車、或者軟件定義汽車將是未來的主流。
如果手機有臉、眼睛、嘴巴和耳朵的話,智能汽車額外還有神經網絡系統,有自己的骨骼,有雙腿(底盤),這對智能汽車有更快的時間響應、更低的失效概率、更長的使用壽命和更復雜的使用場景要求。
所以,這一切都要求我們用軟件如何去定義汽車,軟件可能是智能汽車的靈魂,操作系統是靈魂中的靈魂。 操作系統可以分為三類:
- 狹義操作系統
- 廣義操作系統
- 整車操作系統
(也就是整車軟件平臺)
狹義操作系統,它是把中間件和應用軟件分開的,只實現了功能,就是實現軟硬件解耦,主要代表這塊就是QNX和linux。
廣義操作系統,是在狹義操作系統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中間件和功能軟件,實現了軟軟的解耦。它還實現了底層平臺化,其代表主要為特斯拉的Version,華為鴻蒙,包括安卓,包括我們中汽創智CAIC-OS。
重點看整車操作系統——
整車操作系統其實是整車軟件平臺,已經跨越了設備和部件,是跨設備、跨部件的軟件平臺。 它除了廣義操作系統加了中間件和一些功能軟件,更多牽扯到云平臺、車端平臺、AIOT設備等,它更多實現的是軟件開發流程標準化、整車數據互通、數據共享。
還有軟件生態的形成。
主要代表,是豐田的Arene,大眾VW.OS、奔馳的MB.OS。我認為更多是廣義操作系統的集合,再加入一些對每個主機廠的電子電氣架構特有的軟件功能進去。
智能汽車的根基,是芯片的發展。 目前汽車這塊芯片種類也特別多,應用比較廣,要求也比較嚴格,主要分為數字類芯片和模擬類芯片。
現在汽車芯片還有一個趨勢,迭代周期短,以前一些大的SOC芯片都是幾年一迭代,現在可能一年一迭代甚至可能不要一年一迭代。
但是對于核心零部件來講,從定點到SOP也就一年左右,如何滿足越來越復雜的芯片和軟件系統,如何賦能主機廠快速的去實現量產,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接下來,聊聊生態的構建。
整個協同生態,將在智能汽車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智能汽車正在逐漸成為新的智能終端。結合手機操作系統的發展史,車載操作系統的發展趨勢可窺見一二。
整個手機發展從原來硬件定義時代,功能機比較簡單,就是嵌入式軟件實現基本的通信功能;到軟件定義時代,就有了操作系統這一概念,但是操作系統與智能終端的發展非常相關,我們看摩托羅拉和諾基亞消失,除了它自己轉型、創新比較落后,我自己認為,他們在選擇操作系統方面也有一定的失誤。
諾基亞選擇塞班系統,比較封閉,摩托羅拉的系統也是在生態這塊做得不太好,包括windows在手機上的系統都是沒有把生態做好,最后導致手機產品的消失。
如vivo、oppo的安卓系統,這些公司現在做得比較好,主要原因是選擇了很好的操作系統。
再和大家聊聊“生態定義時代”。
一是IOS是閉環的模式,這種模式之前更多適用于蘋果或者特斯拉,此類先進的科技企業可以快速應用;二是快速起量,量起來以后能有規模效應;三是,品牌容忍度非常好,正如我們使用蘋果手機,大家對可能的凍屏、死屏和死機都還能容忍,對品牌的容忍度非常強,所以適合做閉環的生態。
所以,要建立一個開放的生態聯盟,我認為必須兩步走:
第一步,聯合芯片廠商,軟件開發商,構建軟硬件生態,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更好服務于主機廠。
第二步,產品不限于操作系統,構建完整的開發工具鏈,開發環境和標準流程。
打造一個中國生態聯盟,協同生態是有效的途徑。 手機和電腦已經實現了深度綁定,形成生態,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汽車如何建立生態聯盟——
畢竟,汽車芯片有很多種類,操作系統也有很多種類,如何把這些生態建立起來,然后把它們打通,讓它們協同,使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的事情。
最后,聊聊挑戰與展望。
智能汽車軟件生態在構建和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細分領域的問題亟待解決,主要有幾點:
第一,功能安全。
第二,信息安全。
功能安全起步比較早,但是大家在應用中深入達到量產、或是去工程化落地其實并不樂觀。
我本人其實在2006年、2007年的時候就開始做功能安全這塊,當時領導很支持,但是一到實際落地的時候,實際運用到產品時候,有些功能安全不達標要進行優化,可能成本會增加,在那時候領導也許會猶豫了。所以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這塊,大雖然家都有研究,但實際要做或者執行的尤其到落地的,還是有很長的路去走。
第三,數據管理。
第四,軟件開發模式。
前面我們講,現在很多主機廠其實都在構建自己的自研能力,但是開發模式不一樣。 如有的主機廠號稱要建全棧自研,但有的主機廠要和tier1合作,如果自己全部自研,接口可能就沒辦法統一,各家的軟件都不盡相同,所以沒辦法去很好的構建整個生態。
這也意味著,難就難在,如何讓大家在較短時間內,產品實現產業化,在開發模式上去做有效協同。
第五,硬件預埋。
軟件與硬件的發展速度不匹配,所以帶來硬件預埋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操作系統的創新,去解決一些硬件預埋的問題。
整車操作系統,我覺得還是不屬于操作系統,它本質上是一個軟件平臺,因為涉及到AP、CP、智能化OS等不同類的操作系統,它是很多廣義操作系統的集合。
第六,開發流程及效率。
我們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有傳統V模型開發模式,也有使用敏捷式的開發模式,不同廠家或者不同產品的傾向不一樣。
在智能汽車這塊,可能針對不同產品或者不同的系統,是不是應該有更適合的一個開發流程,或結合V字,或結合敏捷,新創一個更好、更適合未來汽車快捷開發和保證效率開發的軟件開發流程,這是我們需要去探討的,
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NE時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619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