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汽車:交通技術和社會趨勢如何構建全新的商業生態系統》由德勤大學出版社發布,針對有關未來交通和出行方式的演變,重點討論了整個汽車行業將循序漸進地朝著未來出行的方向演變,還是以更激進、更具顛覆性的方式發生變革。同時,本報告就未來可能出現的四種情景及其變革的進程分別進行分析,并呼吁所有的行業參與者要提前做好準備,權衡未來的發展方向。
報告核心內容摘要:
1.改變未來汽車交通及出行演變的聚合力量
日益成熟的動力總成技術,電池和燃料電動汽車提供更高能效,更低排放,能源更多元化及全新的汽車設計
輕量化材料,更結實的輕量化材料減輕了車體重量,卻不犧牲乘客的安全性
車聯網的迅速發展,新車將安裝與基礎設施互聯(V2I)、車車互聯(V2V)及通訊技術等設備,這樣每輛車都可以精準了解其他車輛的上路情況
出行偏好的轉變,Y世代正引領按使用付費的出行風潮,而不青睞自己購車;近一半的Y世代消費者喜歡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查找交通工具以及安排旅行計劃,以便他們能處理多重任務
自動駕駛汽車的興起,自動駕駛技術不再是科幻片;不過問題是自動駕駛技術將何時及如何成為主流,并被廣泛采用?
2.“業內人士”和“顛覆者”對未來汽車的看法
業內人士觀點:行業將自然地逐步演變,進入未來交通體系,但仍保留現有的根基。當然生態系統的重要參與者、主要資產和整體架構依然保持不變,同時變革將按照有序的線性方式發展。目前思維方式仍然著重于維持當前模式,但會小規模地測試變革。
顛覆者觀點: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完全自動化的汽車將普及。不久之后將出現一個轉折點,變革勁頭勢不可擋。新進入者(尤其像Google、Uber和Apple公司)是轉型的催化劑。不同于如今體系中的利益相關者,他們沒有要保護的既得利益。
3.想象一下,在未來世界中,以下預測將成為現實:
? 汽車幾乎不會相撞。自動化操作避免了幾乎所有事故的起因:人為錯誤。
? 由于安裝了容許兩車之間距離更短的傳感器以及能實時感知擁堵狀況的導航系統,因此交通堵塞的可能性很小。
? 對能源的需求減少,因為汽車的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動力系統更小巧、節能和環保。
? 出行成本銳減,因為資產利用率大幅增加。每名乘客每英里的平均成本從現在的約1 美元降至每英里約30 美分。
? 基礎設施的資金來自按實際使用量收取的費用,因為互聯汽車技術讓系統能準確地計算個人道路使用量。
? 停車場不復存在,因為自動化駕駛和租車共享模式減少了對停車場的需求。
? 執法部門不再為交通問題頭疼,因為經過編程的自動駕駛汽車不準超速或在其他方面違反交通法。
? 隨著長途運輸卡車全自動化網絡的發展,運行的時間更長,覆蓋的距離更遠,人力成本更低,因此送貨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 無縫多模式交通變成新常態,因為更卓越的系統互通性使消費者能通過多種交通方式從A 點到達B 點,多種模式互聯,但配有單獨統一的計費支付系統。
4.未來四種情景將并存
未來情景1:循序漸進地變化
對未來持最保守看法的人認為應大力投資與目前體系密切相關的重大資產,他們假設這些資產的所有人既不會樂意放棄這些資產,也不會迫切地將資本轉讓給回報前景不明朗的新企業。這種看法認為,私人所有權將保持常態,消費者傾向于擁有汽車所帶來的特有的私密性、靈活性、安全性及便利性。重要的是,這種看法認為,在當前加裝駕駛輔助系統盛行的情況下,全自動駕駛將不會很快被普及。
未來情景2:汽車共享的世界
第二種未來情景預計汽車共享將持續增長。這種情況下,規模經濟和競爭加速推動了汽車共享服務向新地域和更細化的客戶群體擴張。此時,乘客更看重汽車共享帶來的點對點交通的便利度,以省去交通導航之苦和尋找停車位的煩惱。另外,該系統也為老年人、低收入家庭以及無駕照的未成年人等非駕車者提供了出行選擇。
未來情景3:無人駕駛變革
第三種情景下,無人駕駛技術被證明是可行、安全、便利和經濟的,但私人購車依然盛行。頂尖學者、監管機構與企業之間相互合作,加速朝著該未來情景的方向演進。21 科技和汽車公司繼續增加投資,加強“V2X”(V2V 和V2I)能力,同時,早期試點的成功促進了其迅速應用,無人駕駛技術逐步走向成熟。
未來情景4:自動駕駛普及的新時代
第四種未來情景預測自動駕駛與汽車共享趨勢相融合。在未來,交通管理公司提供廣泛的乘客體驗,以滿足不同價位的需求。鑒于高度自動化駕駛汽車縮短了行程,根據實時路況改進行車路線,提高出行速度,因此該模式最早最迫切的采納者可能是都市通勤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礎設施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駕駛者使用量劇增,自動駕駛共享汽車的車隊可能從市中心擴大到人口稠密的郊區及更偏遠地區。
以下為報告全文:
該文內容來自德勤,該文版權歸德勤所有,由德勤首推。在此僅作為汽車互聯網研習內參,請勿用于任何商業用途。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互聯網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50131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