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要寫跨年總結和展望的時候,現在感覺已經沒有時間去感慨時間過得飛快這樣的廢話了,因為感慨不會帶來任何增值,今天的市場也不會給你片刻喘息之機。所以我們還是直接進入主題吧,開始So.Car這個公眾號2018年跨年展望的第一篇。這是我第三年寫類似主題,2016年寫了兩篇,2017年寫了三篇,如果按照大家習以為常的線性思維,今年似乎要寫4篇……誰知道呢,后面想到哪寫到哪吧,其實我也不知道會有幾篇。
另外再插入一句:為了讓有限文字容納更多信息,另一方面我也確實沒有那么多時間整理那些大家隨處都可以找到的數據,所以大家也不要太指望我在文章里“用數據說話了”。畢竟大家都是業內人士,能用感覺說清楚的就沒太大必要用數據說話。當然這個公眾號以后會越來越多的面向汽車行業的專業從業者,這會讓我今后的文章更有針對性,也可能會讓這個公眾號的粉絲數一直穩定在5000~6000人之間。
好了,廢話少說,今年的跨年展望我們最好還是“按照套路來”,先說一下“當前我們在哪”這樣一個話題,也就是當前我們的汽車市場究竟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節點上。之后我們才能更為準確地判斷將要去哪以及如何走這樣的話題。
對于這個問題,上個月我曾把當前的市場簡單概括為變革疊加萎縮的階段。實際上這只是從市場總量上進行的概括,今天專門討論這個話題,我再補充幾個其他角度的判斷:
1、市場整體處于一輪極其深度的變革周期當中,同時中國車市的總量正式迎來增長瓶頸,甚至可能出現一段時間的萎縮;
2、從消費結構角度,1線城市最早的一批汽車用戶已經陸續進入了第3到第4次購車循環當中,買車對于他們已經駕輕就熟,他們的消費變得更為理性(既可以升級,也可以降級,完全看自己的需求和偏好),2~4線城市的用戶則迎來了以換購為主的消費升級時代(如果第二輛車不如第一輛,寧愿推遲換購),5~6線城市目前仍以首次購車為主;我始終認為這是解釋中國市場演化進程最為有效的一個視角,而且從這個角度看市場和用戶需求的變化異常簡單而有效。
3、從企業層面看,本土的自主車企進入兩級分化階段,領先車企進一步向上突破,如今15~20萬的價格區間已經被有效拿下。但另一方面二三梯隊車企變得更加焦慮,他們不僅難以追趕在傳統車市場上的差距,更加難以招架行業變革對新能源、無人駕駛以及智能車的要求。
4、多年來始終主導中國市場走向的合資車企走到今天則迎來了真正的十字路口,尤其是伴隨今年國際貿易沖突的風起云涌,合資股比放開已成進行時。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在政府眼中,合資車企已經完成了他們“以市場換技術”的歷史使命,這意味著大多數合資品牌的歷史巔峰期已經過去,至少在政策制定者眼中,未來中國市場這2500~3000萬輛的市場規模,很大一部分是屬于本土車企的。
5、而作為合資車企的另外一方,這些車企的海外主體,走到今天則普遍開啟了真正的變革之路。這里起步最早的可能是大眾,三年前他們借助尾氣門事件的影響,開始擺脫內部阻力大舉收縮,使得他們有精力和財力投資在MEB上面。如今福特、通用、豐田等等也都開始操刀真正意義的改革了。畢竟特斯拉那款Model3在北美市場過去半年來的表現大家都是看在眼里,驚在心里的。當然面對眼下的改革,多數車企都會以戰略收縮作為重要一步,這必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6、造車新勢力也是當下必須提及的一個話題,雖然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是不靠譜的,但新勢力對市場的沖擊還是非常顯著的,至少在過去3年他們哄抬了人力資源市場的物價,雖然可能明年這個時候就要有幾萬人同時出來找工作了。另一方面,靠譜的幾家還是給我們很大驚喜的,雖然他們還很不完美。對此我向來沒有那么苛刻,比如對于蔚來,我從來不認為交付給首批用戶所謂“半成品”有什么問題,畢竟這些用戶是被其他服務吸引著的,而且他們也有一種改變世界的使命感,這是他們品牌塑造的一大成功。在這里我不得不牢騷一句,其實對于新勢力當中靠譜公司評價最苛刻的普遍都是傳統車企的人(其中很多還是我很好的朋友),如果站在傳統車的視角上,這些新勢力的作品必然有很多問題,但他們重構的東西還是有非常多值得大家借鑒或者至少是思考的點的。當然對于更多不靠譜的新勢力公司,我基本也是無話可說了,以前也曾直言不諱地說了很多次。總結起來新勢力的淘汰賽已經進入關鍵階段了,快到很多故事講不下去的階段了。
7、從汽車行業供應鏈的角度看,前幾天一篇文章很值得推薦:《變革還是毀滅?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巨變的前夜》。應當說歷史上無比強大的供應商集團也走到了十足路口上,其實這對于本土汽車行業而言是件好事。一方面意味著我們有機會拉動更多供應商和本土OEMs一同應對變革和創新了,另一方面意味著本土范圍更廣的企業更加有機會入局了,比如華為、百度、科大訊飛、騰訊、阿里這些IT或者互聯網巨頭的加入。他們若要選擇盟友本土品牌必是首選,也是最為緊密的聯盟,就像大眾與博世、西門子,豐田與松下這樣。所以說到跟上,汽車行業絕對是這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如今中國也到了這個臨界點了。
8、從新能源革命的角度,目前市場已經逐步相信EV會是未來趨勢了,只是真正有吸引力的產品還太少,今天大多數EV還是不合格的。可以說這個領域的技術探索還沒有結束,我們要追捧的應該是那些勇于做技術探索的公司(特斯拉為代表),而不是急于做不成熟產品和技術普及的公司(國內做中低端EV的很多,不點名了)。
9、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的判斷,其實這方面再一次印證了那句老話:潮水退去才能看到誰在裸泳。過去兩三年里意淫出各種商業模式的人,很快就會露出最“光彩照人”的一面了。
10、承接上面那些對不同角色所處階段的判斷,我們可以進一步總結出中國汽車工業更為細致的現狀評價:我們處在一個市場換擋(由高速增長到降速甚至負增長的深度調整),市場結構升級(換購等等消費升級,高端市場占比增加),多技術路徑探索(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等等)正在日漸清晰的階段。在這種狀態下,不同車企的競爭地位正在改變,總體而言我看好品牌戰略清晰,產品戰略推動得力的本土品牌;看平當前市場中的一線合資品牌,繼續看淡二三梯隊的車企(無論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對于新勢力,我只看好極少數幾家頭部公司,這些公司最大的共性就是產品價格普遍在30萬元以上。至少目前看智能EV還沒到低于25萬的時候。
-END-
- 如若轉載,請注明本文轉自【汽車數據工場】-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SoCar張曉亮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9216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