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出海之路并不平坦。
從1957年約旦訂購的3輛解放CA10開始,自主品牌正式開啟出海之路。但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自主品牌的企業們零零星星的,更多的是以廉價車的形象往海外嘗試,一路的荊棘與尷尬。不僅如此,自主品牌出口量的頂峰長時間內都停滯在百萬輛水準。
而得益于經驗的積累、穩定的汽車供應鏈和新能源汽車助力,自主品牌的出口終于在去年突破瓶頸,整車出口量約為201.5萬輛,實現翻倍式增長。
在到達新高度后,自主品牌出口快速增長的趨勢并未停止。相反,以200萬輛為起點,自主品牌再出發,在這個行業背景復雜的年份,在這個象征豐收的“金九”,迎來出海新突破。
新能源居首功
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汽車出口30.1萬輛,同比增長73.9%,再次超過30萬輛;前三季度,國內汽車企業出口產品211.7萬輛,以同比增長55.5%的表現超越去年全年。
其中,9月新能源車出口5萬輛,同比翻倍;1-9月新能源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倍,也占據了總出口量的18.4%。
可以說在新能源車的助力下,中國汽車出口量再創新高。
要知道的是,在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發展起來之前,也就是2021年以前的十余年間,中國汽車出口量一直在百萬輛級別。彼時的中亞、南美等市場是中國汽車出口的重要市場。而隨著新能源車實現突破,自主品牌逐漸開始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如發達國家林立的歐洲市場,2021年中國向其銷售18.9萬輛行車,同比增長達到114%。
當然了,目前在出口總量上新能源車雖然與燃油車仍然無法相提并論,但前者增勢迅猛,從無到有,從站穩腳跟到暴漲,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全球新能源車出口的表現上,自主品牌的名聲也已經打響。據悉,2021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占全球的1/3,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大國。根據相關咨詢公司的數據,今年前8月,在歐洲上牌的電動汽車中有19%來源于中國制造。
與此同時,參與出海的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盤子也已經鋪開。
僅今年下半年,就有數家自主新能源企業登陸海外市場。比亞迪宣布進入日本、歐盟等海外市場;蔚來宣布在德國、荷蘭等歐洲四國提供全體系服務;長城、比亞迪等中國品牌將參與即將開展的巴黎車展,并推出在歐洲市場銷售的相關新能源產品……
好消息是,中國車企目前已經可以憑借有現車的優勢,來吸引歐洲用戶。
這里說的現車的優勢,一方面是中國車企穩定的產能和產品供應,歐洲消費者購車時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等待成品落地交付,另一方面是和歐洲本土車企的競爭中,中國車企在性價比、電池、智能網聯等方面擁有一定優勢。
換句話說,得益于中國汽車工業實力增強、產業鏈相對完整以及性價比優勢,近年來,中國汽車在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細分市場已經形成較強影響力。
除了歐洲市場外,中國車企正力圖以新能源汽車撬開過去以日系車為主的東南亞市場。
根據東盟汽車聯合會(AAF)數據,2021年東南亞的汽車總銷量達到279萬輛,同比增長14%,預計到2035年,東南亞的電動車銷量將徹底超過燃油車。近兩年來,包括哪吒、比亞迪、五菱、長安、吉利、長城等中國車企接連在東南亞布局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或生產。
從市場大小和產品使用等特征來看,東南亞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并且東南亞經濟排名靠前的國家大都已經明確對新能源車產業的支持,而過去在該市場強勢的日系品牌,在電動車領域反應相對遲緩,這給中國車企帶來了新的機遇。
體系力成就更長遠的未來
自主品牌出海并非只是簡單的賣車,它們深知在贏得銷量的同時加速全球化布局,形成從點到面再到網的體系力,是成就長久未來的關鍵。
因此,在數年的耕耘下,目前自主品牌出海和早前以單純的外貿形式出口產品不同,而是更注重成體系的進入海外市場。包括上汽、比亞迪、蔚來等中國車企已開始建立海外運營、銷售、研發分支,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務體系。
例如排在出口頭名的上汽集團,已經在美國硅谷、以色列特拉維夫和英國倫敦設立三個創新研發中心;在泰國、印尼、印度建立了三個海外生產制造基地;在歐洲、南美、中東、北非、澳新和東盟等地,設立多個區域營銷服務中心,建成近810個海外營銷服務網點……
除了上汽集團,奇瑞汽車、長城汽車等也都在國外建立研發基地、海外全工藝整車工廠、經銷商和服務網點等,加速構建起以中國總部為核心,涵蓋海外市場的全球化研發布局,這些讓中國車企的全球化之路取得意想不到突破和進步。
在頭部企業的強勢帶領下,去年自主品牌出口榜單前六名就占據了總出口量的68%,訴說著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規模效應已成氣候。
而紅利的由來,自然讓人想到五年前。
2017年,國內車市開始出現負增長的趨勢,車企們也開始尋找增量,而出口無疑是一個選擇。隨后,多家自主品牌都宣布了全球化戰略制定,回顧過往,出口量名列前茅的車企,幾乎都有在這一節點布局海外戰略。
從奇瑞的"WWW+計劃到長安宣布調整出海戰略,再到長城宣告開啟全球化戰略元年,無不宣告著自主品牌走向海外的發展戰略已經形成。
當年車企們栽種下的樹木,如今已然結出勝利的果實。它們依托龐大的海外大區域營銷中心,加深海外本土化戰略建設,建立外圍營銷網絡,進而在未來的出海規劃中,進一步針對新興市場作出戰略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自主品牌的出口流向,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向歐美等發達國家不斷滲透的同時,出口車型也從廉價低端車型,向著SUV與中高端轎車發展,單車盈利也隨之向好。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稱,2018年汽車出口均價為1.29萬美元,2022年前八月達到1.64萬美元,8月進一步上漲至1.89萬美元;純電動車對出口均價提升極其明顯,2020年均價為1.1萬美元,2022年前八月均價達到了1.99萬美元,8月份達到2.58萬美元。
在體系力的加持下,自主品牌不僅完成了出口銷量上的突破,更完成了品牌形象上的升級。加之新能源的推動力,對于自主品牌出海對未來而言,天空才是它的極限。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李思佳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86885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