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到武漢經開區,可能會有一種強烈的割裂感。
一方面,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著13家整車廠和500家零部件生產廠,被譽為“中國車谷”。一路走來,各種冠以東風前綴的公司門匾映入眼簾,高高豎立在大廈頂端,那是屬于合資汽車工業時代的輝煌印章。
另一方面,遍地的蘿卜快跑車輛穿梭在大街小巷,不同于老漢口的窄巷深院,這里地廣人稀、道路筆直,對于Robotaxi來說是絕佳的練車場所,禮讓行人、等紅綠燈、加速起步、超車變道,一氣呵成。
但空無一人的主駕駛位提醒著你,這是下個時代在叩響門鈴了。
這種巨大的反差感同樣體現在網約車行業內。
早在去年這個時候,中國網約車司機的注冊總數就已經突破了1個億,每天2萬人的新增速度讓各地都陸續發出了“市場飽和”的警告。
“開車的多了,坐車的少了”,這幾乎成為了這一年網約車整個行業的共識。
交通運輸部給出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有將近700萬網約車司機嗷嗷待哺,比2020年的近300萬翻了一倍,而網約車整體的月訂單量始終維持在8億上下。
每個網約車司機的日單量,也從2020年的23單,下滑到現在不足20單。
一邊是停滯不前的網約車市場,一邊則是欣欣向榮的無人駕駛行業。
今年7月,蘿卜快跑在武漢市單日單車的峰值已經超過了20單,追平了網約車司機的單量。并且,蘿卜快跑在全國的日均單量已經能達到1萬單,對比之下,滴滴每天的接單量大概在3000萬單。
也就是說,蘿卜快跑每天前進1萬單,就有接近500位司機面臨失業風險。
這當然是個粗淺的計算比喻,但是短視頻里叫囂著“司機明年就失業”的AI音還是嚇到了不少司機師傅。
畢竟每天跑15個小時已經是大部分網約車司機的生理極限。但對蘿卜快跑來說,7X24小時只是一個簡單的運行基礎。
同時,蘿卜快跑能規避“車內有臭味的司機”、“態度不好挑客拒載的司機”、“夏天不給開空調的司機”、“開車疲憊快睡著的司機”、“有安全隱患的司機”,在i人遍地、大家都是孤島的時代,能避免和人發生接觸,也是蘿卜快跑的一大優勢。
最要命的則是價格。
如果回到一年前,你詢問武漢當地的朋友蘿卜快跑如何,大概率會得到“啊?你說苕蘿卜啊?誰坐它啊,又慢事又多”這樣的反饋。
“苕”在武漢話里是笨的意思,作為一個武漢人,“苕”是對于一個人或者事物不太聰明的最高評價。
在蘿卜快跑進入武漢的初期,面對人流量較大的十字路口,會出現反應遲緩,跟不上紅綠燈,或者在左轉時直接呆在原地的窘境。
尤其是以復雜交通、道路情況差而著名的武漢,經常會出現預料之外的司機搶道、超速、別車等情況,這對于蘿卜快跑來說屬于出了新手村就要打終極BOSS。
再加上只能在固定點位上車,無法像普通網約車一樣送到家門口,所以在剛進入武漢時,并沒有多少人是真心把它當作日常通勤在使用。
但是低價給了蘿卜快跑擴張的空間,由于省去了人工成本,蘿卜快跑的打車費用能做到普通網約車的20%至50%,讓不少武漢市的乘客夢回2018年,重新體驗上了打車比公交地鐵還便宜的日子。
這也是百度一直以來押寶Robotaxi的最重要原因。
作為網約車行業老大的滴滴,即便在抽成上被司機們千夫所指,但直到去年,滴滴才靠著驚人的1924億營業額首度實現凈利潤5億,凈利潤已經到了男默女淚的程度。更別提過去5年,滴滴一共虧損了1084億。
與之相同的故事發生在同為出行平臺的如祺出行和曹操出行身上,如祺在2021-2023的三年間虧損超過20億,曹操出行則虧損超過70億。
如此大額的虧損背后,是每一個網約車玩家都逃不開的魔咒——經營成本。
網約車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平臺,它在本地出行市場的網絡性極差,城市和城市之間,司機和司機之間,用戶和用戶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連接。滴滴的一位資深研發告訴《刻度》:“滴滴每個城市甚至每個縣的算法構建都是不同的,中國太特殊了,你得為每個地區量身定制。”
而這些五花八門的叫車派單的算法、拼車的匹配度和成功率、每天的數據調度體量、自行研發的定位系統都是建立在足夠量的司機身上的。
即便算法再精準,運營再努力,沒有司機,滴滴就沒有了最基礎的生命線。在網約車市場,司機始終是平臺的核心競爭力,覆蓋率、響應度、用戶等待時間的長短……這些重要的指標都是建立在擁有龐大的運力系統下的。
滴滴為此從2021年公開了訂單抽成明細,并且公布了2020年的抽成說明,滴滴網約車司機收入占乘客應付總額的79.1%。剩下20.9%中,10.9%為乘客補貼優惠,6.9%為企業經營成本(技術研發、服務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線下運營等)及納稅和支付手續費等,3.1%為網約車業務凈利潤。
能把行業老大逼到這樣,可見網約車市場的殘酷。
尤其是在用戶數量和司機數量雙雙達到天花板之后,出行市場的玩家們已經陷入零和博弈,對方每多一個用戶/司機,則意味著自己這邊就要少一個用戶/司機,這是不可逆的趨勢。因此,網約車逐漸成為一個重資產的游戲。
而Robotaxi,悄然間打開了這個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所有死結。
不需要司機,意味著有79%的收入能用來鋪設車輛、細化算法、做好客服。也意味著,這個商業閉環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到目前為止,蘿卜快跑已經在武漢街頭有300輛車在運營,從早上6點一直跑到凌晨2點。李彥宏給出的目標是在年底實現盈虧平衡。那時,蘿卜快跑只需要1000輛運營車就行,2025年則進入盈利期。
這個速度之快和規模之小真是滴滴看了要流淚,美團看了想投河。
毫無疑問,相比滴滴這個巨無霸,蘿卜快跑離真正上牌桌,還需要走通“安全”、“規模”、“體驗”三關:出了事如何負責、如何讓蘿卜快跑走出武漢、城區智駕如何做到絲滑無感,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更別提出行市場的各位大佬其實也早就布局了Robotaxi,蘿卜快跑揚起了無人出租的東風,最后乘風而上的,一定是在綜合效果上做得最好的那個。
就像何小鵬所言:最近兩天Robotaxi有點火,和好幾個AI/出行/L4業界朋友交流robotaxi的事情,大概的結論是:能力,法規、商業閉環都還沒有到,說很快能打平是因為很多賬沒有算。robotaxi的能力要求要明顯高于L4,運營法規還有社會等綜合問題。
也許兩年后,才是真正見分曉的時刻。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AutoLab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237572
以上內容轉載自AutoLab,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